当前位置:首页 > 黑客技术 > 正文内容

中美对比走错了道,企业级市场有自己的“入口”

访客6年前 (2018-06-12)黑客技术1095

文|曾响铃

来源|科技向令说(xiangling0815)

鸡飞狗跳的外卖、打车对垒,如火如荼的短视频浪潮,被拼多多突然搅局的电商混战……这些热闹的互联网事件说来说去都是2C的事。尽管近年来,企业级市场仿佛突然焕发了生机,不仅创新公司层出不穷,BAT等消费级互联网巨头也依次进入这个领域,但是,资本热度的退潮让“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暂时还讲不出口,2B的春天并没有到来。

究其原因,一味地与成熟市场尤其是美国对比走错了道,中国企业级市场还没有真正发现自己的“入口”。

Salesforce是标杆?对,也不对

一谈起中国企业级市场的发展,Salesforce总是首先要被拿来评头论足一番,类似“做中国的Salesforce”之类的言论层出不穷。

的确,作为一家SaaS初创公司,Salesforce在成立短短5年之内便完成了IPO,让更让人惊叹的是该公司在上市之后体现了巨大的发展动力,市值由当初的11亿美元,增长到今天接近1000亿美元。把这样一个非凡的先行者被国内创业团队当做对标的楷模,也无可厚非。

不过,就如国情不同选择的发展道路不同,市场环境不同也决定国内企业级市场不能完全仿照Salesforce行事。

1、Salesforce重“过程”,中国市场重“结果”

Salesforce之所以大获成功,是赶上了美国服务业大发展的好时代。为什么服务业能发展?因为全球化“产业漂移”,制造业转移到了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地区。而服务业是以人为中心的,对管理方式、响应速度、效率和执行力尤为重视。自然产生了对过程管理IT服务的强烈需求。

而中国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已是制造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国家。作为国策的“制造2025”与“互联网+”,也明确地指示了未来国内经济的发展方向。企业管理软件的资深专家、iWorker工作家的CEO蔡军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与服务业为主的美国市场不同。中国经济是工商业占主导,与之对应的企业服务更加重视目标管理和数据结果,而不是服务业所强调的非结构化过程管理。

由此可见,在市场需求这个根本问题上,中国与美国就大相径庭,加上商业环境和市场文化也千差万别,想要复制Salesforce的成功不具备条件。仔细观察那些举步维艰的初创公司,绝大多数是针对过程管理的,打从一开始就“站错了队”。资本没能获得理想的回报也就在情理之中。

2、Salesforce告诉了企业级市场“入口”的重要性

企业级玩家们对Salesforce前世今生研究了一番,得出了一个结论——用CRM撬动市场,取得“入口”之后建立开放生态体系,大事即可成矣。

只是,摆在眼前的事实证明,这种模仿没能奏效。重“结果”的中国企业级市场,需要的“入口”可能不仅仅是CRM或者单个的业务职能入口。纷享销客完全仿照的模式,试图通过CRM进入企业级市场,最终走入艰难的生存窘境。

大多数资金投向了相关产品,希望扶持一家“中国Salesforce”,占据一个企业级的“入口”,但它们并没有找到这种入口,只是在学习Salesforce的“形”,而无其“神”。不过,Salesforce的成功至少说明了,“入口”对企业级市场十分重要,这是完全可以对标之处。

强理性决定企业级服务只有“补涨”没有“风口”

虽然创业者和大佬纷纷加入,但出人意料的是,资本市场的关注度反而在降低,很明显,几年前资本的关注并没有获得满意的答案,纷享销客、今目标的裁员风波给市场泼了一盆冷水。

前期的投资回报不够理想,新兴的企业服务公司普遍没有达到成长预期,能盈利的寥寥无几,后续资金自然失去了参与的兴趣。很多投资人打起了退堂鼓,承认自己“看不明白”。

为什么看不明白?除了自身运营和发展,从企业级服务生存环境而言,Salesforce的成功在于美国企业发展的足够成熟,而非它踩住了业已存在的风口。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企业级市场也只是在“补涨”而已,无风口可言,对参与企业级服务的资本而言,2C的风口逻辑大干快上可能不再适合,慢工出细活在企业级服务这里十分合适,也很有必要。

1、“滞后性”是企业级服务的典型特征

在个人级产品市场,的确存在撬动地球的支点,外卖、打车、团购、共享单车无需太多社会基础,只要有合适的模式就能一夜之间兴起。拼多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能威胁阿里,亦是如此。

企业级的门槛则高得多,决策周期长,更加理智也更加谨慎。需求不到一定程度,不会贸然使用某种服务,这使得其投资逻辑与个人消费级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存在资本市场期待的那种“风口”。

有不少人认为,前几年企业级市场的回暖,是互联网工具+资本推手的双重推动作用,其实不然。在2B领域,花钱可以树立品牌、宣传产品、引导客户,却无法创造真实的市场需求,需求的根本动因,只能来自环境的变化和企业认知的改变。

换句话说,从企业成熟到需要企业服务,到反馈至企业服务市场,存在着“滞后性”。只有等企业管理成熟、市场的需求自然上升后,企业级服务才能“按顺序”迎来发展。这和平地而起的2C风口思维完全不同。

例如,欧美目前的企业总数大概是2500万家,虽然数量只比中国市场的2000万家多出25%,但Oracle、SAP、salesforce的三家市值总和大约是4500亿美元,已经可以与Google和Facebook在一个数量级,而国内企业服务上市公司市值加一块,也比不过BAT当中的任何一家。其原因,还在于美国企业的管理成熟度、市场化机制的成熟度公认比中国更高,已经可以“传导”到企业级服务市场。

2、当下的繁荣是中国企业级市场滞后的“补涨”

企业管理作为一门学科,从接受理念到使用工具,社会要消化需要一个周期。改革开放的之一代创业者,在公司治理上往往是“土法炼钢”,对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及其工具并不重视。在粗放式发展的时代里,机会成本高于人力成本。老板们为追求快速抢占市场,精益管理并不是主流需求,企业信息化的程度普遍较低。

如今改革来到了深水区,河里的石头已接近摸完。低端生产力过剩,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靠机遇赚钱越来越难。大到宏观经济,小到一家企业,都面临由劳动密集向智慧密集转型的问题。要规范成长,要持续发展,要走进现代化,除了向市场,还必须向效率、向管理要效益。这已成为有远见的企业家们的共识。

所以,某种程度上,企业级服务的兴起,并不全因为移动互联网的推动,更多地在于国内企业成熟开始传导到企业级服务,是一次补涨的过程。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企业级市场成长的空间也十分巨大。只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一直持续,中国企业服务市场必将随之起飞,当然,这种起飞仍然会“滞后”,对资本和玩家来说,不是一件可以火急火燎的事。

没有风口,企业级服务或许应该谈谈入口

既然没有风口,既然企业级服务这几年的繁荣只是补涨的过程,从Salesforce的经验来看,企业级服务当下的任务是找到那个属于本土市场的“入口”。

那么中国2B市场真正的“入口”何在?从中国企业级市场的“国情”来看,“SaaS+刚性需求+个性方案+渠道合作”或是企业级市场入口的钥匙。

1、首先,互联网化的产品是大前提

随着被更多的客户所接受,SaaS的优势愈发明显。过去“软件及服务”的认知被重新定义,新SaaS被认为是Security+AI+API+Symbiosis,即安全、智能、连接、共生的理念 *** 。面对未来互联网+智能制造的需求,要实现管理上云和业务上云,进而开展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云的深度应用。传统套装软件无论从性能还是使用场景上,都无法满足要求。只有基于SaaS的产品才能担此重任。

2、其次,定位市场的“刚需”

企业作为一种复杂组织,工作模式和管理 *** 上都存在一定的惯性。刚需不靠发明创造,而是已经存在于市场中。翻看一下数据,这个问题就不难回答:面向工业和商业、占据国内企业级服务市场95%以上市场份额的ERP产品,即是应用软件的主战场,也是2B领域更大的刚需。因此,ERP仍然是未来的主流,随着云计算的普及,它也上“云”成为“云ERP”,形态发生变化。

不过,2C的需求都是类似的,2B却各有各的不同。如果依靠标准产品就能包打天下,2B行业就不会只是今天这种规模。中国公司的管理没有统一模式,产品通用性与客户个性需求的矛盾难以调和,是阻碍企业服务市场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

解决的办法,或许是“SaaS+PaaS”合力:一个高质量的PaaS平台,能极大提升二次开发的效率,缩短产品的交付时间,为迅速占领市场创造了条件。这非常考验公司的技术能力,同时也是企业级市场“入口”的那道“门槛”。例如,云ERP服务企业iWorker推出的PaaS平台——iWorker Tools,通过较高程度的业务抽象能力,包含可视化配置工具、外部API接口、HTML5集成应用、开发和分包应用等相对完整的整套方案,用户可以在通用型平台上进行简单的模块配置,调用服务流实现个性化的部署。也即,PaaS与SaaS实现了某种融合,其企业客户能在iWorker Tools快速搭建垂直应用,并与iWorker云ERP无缝集成,既满足刚需,又兼容了个性方案。从对外的表达来看,iWorker是把PaaS平台作为建立门槛的杀手级应用。无论是在传统渠道联盟中,还是智能设备这样的垂直领域,或是在工业互联网建设的大框架下,其都在不遗余力地推荐iWorker Tools。目前,该业务已经拥有河南IT服务商联盟等合作伙伴,并且成为广东省工业互联网实施方案入围的唯一一家SaaS型云ERP服务商。

3、最后,渠道的重视度不应被互联网淹没

移动互联网加持下,企业级服务最容易被忽视的,是渠道的力量。在企业服务市场,向来是渠道为王。但进入SaaS时代后,渠道成了被边缘化的对象,一说发展渠道似乎就是走传统的老路,凸显不出互联网的优势。

但实际情况是:光靠线上引导很难让产品真正用起来。适当的地面工作,能把网上来的商机精准兑现,反而事半功倍。而渠道服务商在当地耕耘多年,手中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如果找对了合适的云产品,强强联合的作用会立刻显现。iWoker与河南IT服务商联盟、广东省工业互联网实施方案的合作就是案例。2B,仍然是看中渠道的“大宗买卖”,互联网或许只是锦上添花,改变不了渠道的重要性。

总得看来,“SaaS+刚性需求+个性方案+渠道合作”这四个条件看似孤立,其实是彼此关联、相互依附的。SaaS是前提,渠道是加速器,刚性需求要够红,个性方案又要够专,只有集大成者才能成大事。在这方面,近两年来发展较为快速的iWorker工作家提供了可参考的范例。

结语

随着经济打转型、制造业升级的势在必行,企业级将引来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但是,市场的“入口”不是仅凭花钱就能买到,必须依靠集大成者的多方合力才有可能打开。而老牌公司“船大难掉头”,要把原有的产品线转换成SaaS架构,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这让后起之秀看到了赶超的希望,或许像iWorker这样的创新公司,能找到打开“入口”的那把“钥匙”,从而引领一场轰轰烈烈的行业变革,只是,资本仍需从2C思维转移,在短暂的低迷后,用更加宽容的眼光静待补涨后的起飞过程。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品途商业评论等2016年度十大作者;

2虎啸奖评委;

3AI新媒体“智能相对论”创始人;

4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5《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杂志撰稿人;

6钛媒体、界面、虎嗅等近80家专栏作者;

7“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8现为“今日头条问答签约作者”、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

更多关注微信公众号:jiuwenwang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黑客技术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w-123.com/38465.html

标签: 黑客

“中美对比走错了道,企业级市场有自己的“入口”” 的相关文章

Java 加密漏洞 PoC 代码公开,受影响的版本需尽快升级

据Security affairs网站消息,4月21日,安全研究人员Khaled Nassar在Github上公开了Java 中新披露的数字签名绕过漏洞的PoC代码,该漏洞被追踪为CVE-2022-21449(CVSS 分数:7.5)。 漏洞的影响范围主要涉及 Java SE 和 Oracle Gr...

研究人员发现针对乌克兰的第 3 款擦除恶意软件

研究人员近日发现了针对乌克兰计算机的新型擦除恶意软件(以破坏关键文件和数据为目的),这是俄乌冲突以来发现的第 3 款擦除恶意软件。 这种被称为 CaddyWiper 的恶意软件是由总部位于斯洛伐克的网络安全公司 ESET 的研究人员发现的,他们在周一发布的推文中分享了细节。 据研究人员称,该...

超过 350 万俄罗斯互联网用户的账户被攻破 增长速度冠绝全球

Surfshark的一项研究显示,自3月开始入侵乌克兰以来,俄罗斯账户被攻破的次数比2月多136%。反过来,乌克兰在黑客攻击中充当受害者的场景比战争前的那个季度少67%。这些数字很可能是由于黑客组织Anonymous在冲突开始时宣布它将特意针对俄罗斯的事实。 sandr Valentij说。”泄...

透明部落黑客针对印度官员发动新一轮黑客攻击

 Hackernews 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从2021年6月,一个可能来自巴基斯坦的攻击者与一个针对感兴趣目标的后门攻击有关,该攻击使用了一种基于 windows 的远程访问木马,名为 CrimsonRAT。 Cisco Talos公司的研究人员在与The Hacker New...

卡巴斯基发布“阎罗王”勒索软件的免费解密工具

虽然这家俄罗斯安全公司近几个月来已经失宠,但卡巴斯基宣布它已经成功破解了Yanluowang勒索软件(没错,它真的叫阎罗王,字面上Yanluowang。)这一充满了东方文化气息的恶意软件是去年由赛门铁克公司首次发现的,现在,卡巴斯基已经发现了它使用的加密算法中的一个漏洞。这使得该公司能够开发一个免费...

卡巴斯基调查:30% 的人认为使用跟踪软件来监视伴侣是正常的

据Techspot报道,根据卡巴斯基的一项调查,30%的人认为使用跟踪软件来监视他们的伴侣是正常的。跟踪软件是一类允许一个人监视另一个人的软件,通常是在目标的移动设备上安装该软件,而他们并不知情。这类应用程序通常伪装成家长控制应用程序或防盗解决方案,可以监控互联网活动,跟踪用户的行踪,录制音频和视频...

评论列表

辙弃绮烟
2年前 (2022-05-30)

遍较低。 如今改革来到了深水区,河里的石头已接近摸完。低端生产力过剩,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靠机遇赚钱越来越难。大到宏观经济,小到一家企业,都面临由劳动密集向智慧密集转型的问题。要规范成长,要持续发展,要走进现代

孤央鸠魁
2年前 (2022-05-30)

有各的不同。如果依靠标准产品就能包打天下,2B行业就不会只是今天这种规模。中国公司的管理没有统一模式,产品通用性与客户个性需求的矛盾难以调和,是阻碍企业服务市场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

莣萳哀由
2年前 (2022-05-30)

%,但Oracle、SAP、salesforce的三家市值总和大约是4500亿美元,已经可以与Google和Facebook在一个数量级,而国内企业服务上市公司市值加一块,也比不过BAT当中的任何一家。其原因,

俗野余安
2年前 (2022-05-30)

是中国企业级市场滞后的“补涨” 企业管理作为一门学科,从接受理念到使用工具,社会要消化需要一个周期。改革开放的第一代创业者,在公司治理上往往是“土法炼钢”,对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及其工具并不重视。在粗放式发展的时代里,机会成本高于人力成本。老板们为追求快速抢占市场,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